紫禁城的太监们,如同清朝历史故事中的一幅夸张图画。他们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生理残缺,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而存在。在皇帝阴暗的心里,他们不过是耳目的工具和奴仆。有些宦官因器重而得势,却忘乎所以;然而,他们的地位高低都无法摆脱被皇帝掌控的命运。
大多数太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恐怖,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皮肉之苦甚至丧命。慈禧虽然有力捧红了李莲英,但她也勒令杖毙无数太监,对她们来说性命如同脚下的蚂蚁一样微不足道。
明清两代,太监数量及影响力与汉唐相媲美,尤其是在明朝内外共有一万名太监加上九千名宫女,使得紫禁城的人口规模相当于一座小镇,为侍候一个皇帝所需的人力巨大。这就意味着一个男人当皇帝后,就剥夺了一万个男人的正常生活——真是自私至极。而即使出现了魏忠贤等祸乱天下的大宦官,也都是他应得的,因为首要责任在于倚靠这些人为臂膀的皇帝自己,不依赖于他们怎么活?
从嘉庆以前到晚清,宫内外总共只有二千多名太监左右,大致保持这个数量,到了晚年减少至一千五百多人,而入宫担任杂役者近万人次,这样的安排倒是明智,只不过能干粗活的话还是看门打更做饭打扫卫生罢了。
在明朝时期,有些宦官确实扮演过特务头子的角色,比如东厂由宦官掌管、西厂则由汪直直接控制。但武宗正德初年刘瑾控制了朝政,用东西厂对文武大臣进行严密监控,让京城充满白色恐怖。而魏忠贤手中权力的最大程度,可从他杀害嫔妃的事迹来见,他甚至敢以“九千岁”自居,其权势之大,以至于他的坟墓被认为能与元代陵墓相比肩。
尽管如此,在流放途中魏忠贤还是未能躬身试胆,最终上吊身亡,并且死后五马分尸枭首示众。这样的结局让那些预备好自己的陵园却仍然不能保全完整尸体的人感到讽刺。而安德海虽受到慈禧青睐,却因为得罪恭亲王而惨遭处决;李莲英则利用两面派策略,一直做到最顶端,但最后也是病逝家中的富翁身份。
随着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更迭和新中国成立,紫禁城里的老狐狸们纷纷散去,无论如何也再没有回来的机会。一九二四年末代小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离开故宫之后,那些集体宿舍成了历史陈迹,而那些曾经在这里生存、劳作的小屋现在只剩下霉味和腐朽气息作为遗留——仿佛整个封建时代都被抛弃在这片土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