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行走在泰山边上,目睹了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她蹲坐在墓前,不断地抽泣。孔子的学生好奇地询问她缘故,那妇人泪水如同溪流般汩汩而出,她叙述了自己的一段不幸历程:她的丈夫与儿子都被野兽掠去,只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家园。她逃到这里,是因为这个地方并没有苛捐杂税,这让她得以暂时避开那些剥削民众的官府税收。
孔子见状,感慨万分地说:“你们看,这个女子宁愿面对老虎,也不愿意回到那种充满苛政的地方去。”他接着解释道,“‘何为不去也?’(为什么不离开呢?)”“曰:‘无苛政。’(回答是,没有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孔子的学生明白了,即使是老虎,也比不了那些残酷的政策所带来的恐惧)。
这句话源自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其中,“政”指的是那些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手段,它们比老虎还要可怕。在古代社会中,当人们遭受重重苛捐杂税和政治迫害时,他们会说这种情况更糟糕于遇到老虎一样。而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任何一种极其残暴或压迫性的政策。
当我们谈论历史上的某些事件或政策时,如果它们体现出了对人民权益无情践踏的情景,我们就可以说那是一种“苛政猛于虎”的表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深刻的警示,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行为是否能真正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