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他的祖先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
少年时代,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在政治上,他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徒、三闾大夫,并负责内政外交事务。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选拔贤能人才,对外力推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汉水流域和沅湘一带。
在他去世后的岁月里,他以身殉国家之志,在汨罗江中投水自尽,这一行为更是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在历史长河中,他成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辞赋之祖”。
他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及《天问》,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能,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所创作的《楚辞》,不仅影响了后世,还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与《诗经》的《国风》并列,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1953年,在纪念他逝世两千二百三十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他确定为当年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份荣誉,不仅反映出了国际社会对这位古代文人的尊重,也表明了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