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
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对古代典籍有深入研究,对天文地理也有所涉猎。少年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被楚怀王赏识并任命为左徒、三闾大夫,并负责内政外交事务。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他仍不忘国家大义,不断写作,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表达出来,最终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感情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与问题。
屈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楚辞之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篇章,其影响深远。在1953年,他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纪念他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生平充满了激动人心的人物争斗、政治变迁,以及个人爱恨情仇。他虽然最终因身世被迫自沉汨罗江,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跃在人们的心中。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