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德教授在纪录片《世界历史》中探讨了美国开国先辈对“美洲退化论”的反驳及其深远意义。在纪录片的第100集,王晓德教授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美国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击,以及他们如何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欧洲有所区别的文化传统。
在18世纪初,启蒙运动正席卷欧洲,而新兴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思想环境中,出现了“美洲退化论”,这是一种将大洋彼岸视为未开化、野蛮的地方。这一观点由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德·布丰等人提出,他们认为美洲动物和印第安人都比欧洲文明要低劣,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导致生物退化。
然而,一些美国精英并没有接受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批评不仅是不公正,而且也是基于偏见。为了回应这些指控,他们提出了大量证据来证明美洲自然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并且许多动物和植物在这里能繁衍生息。
例如,詹姆斯·赛瑟尔博士认为,“美洲退化论”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动物种类、力量和外观上的差异;二是移植到新世界后生物体质下降的问题。约翰·布利斯特德博士则总结了这一主张,即土壤和气候类型使得某些生物能力减弱,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如此。
尽管这个理论被一些学者批判,但它仍然影响着人们对美洲或美国的看法。直到19世纪末期,这一理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力足以改变人们对于非西方文明的地位评价,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平等价值。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而作为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尊重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