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1770-1870年世界历史年表社科院pdf辉煌与萧条交织变革与发展并行

工业进步的秘诀不仅仅在于少数天才发明家的创意。虽然确实有那些人的贡献,但更为关键的是18世纪末起作用的各种有利因素相互融合。除了强烈需求的刺激,发明家很少会做出重大发现。许多基础原理在工业化前就已被人所了解,但由于缺乏动力,他们未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比如蒸汽动力的应用,就在古埃及时期便已经存在了,而在希腊化时代也得到了使用,不过仅限于开启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当需要从矿井抽水并驱动新型机器时,出现了一系列创新和改进,最终发展出了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蒸汽机。这一由需求推动创新的事例,在棉纺织业的机械化过程中尤为明显。

棉纺织业最先实现机械化,因为英国民众对最初从印度进口的棉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在那时,对棉织品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旧有的毛纺行业试图通过禁绝棉布或棉织品进口以保护自己。不过,这条法律并没有禁止制造棉布,这为当地产业提供了一个独特机会,有能力的人迅速利用这一点。当问题是如何加速纺线和编织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国内市场需求时,那时候采用的工具基本上与罗马人相同,只有一种名为“飞梭”的简单弹跳装置能够使纬线快速穿过经线——约翰·凯尔爵士于1733年获得其专利权。但是,“飞梭”本身是不够的,因此人们开始了一场协调一致地鼓励促进生产发明者的运动。在1754年成立的一个机构,即“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为确定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形式报酬。

这些有利条件导致了一系列发明,使得到1830年,整个棉纺织工业几乎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其中包括理查德·阿克莱特(1769)的水力纺车、詹姆斯·哈格里夫斯(1770)的多轴纺车以及塞缪尔·克朗普顿(1779)的走锭机等重要发明。此外,还有杰出的技术改良,如水力机床可以制作细而结实的丝;多轴机床允许一个人同时处理8根甚至16根丝;走锭机结合了水力和多轴两种优势。

所有这些新型丝绸厂很快就超过了手工工人的产量,并且因为它们能够大量生产而变得更加经济可行。一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赖特牧师取得了一项最初由马拉,然后由蒸汽驱动的一种初级但后来经过20年的改良得到解决的问题之权。他这项发明最终取代了手工工人成为主要的手段,并且至19世纪中叶,它们几乎完全占据市场。

正如是在造纸方面一样,一些新的设备引领着其他领域进行相应性的革新。例如,新的磨坊引入对铁冶炼所需材料数量增加,以及采矿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革新,从而提高效率。此外,由于煤炭成本较低,它逐渐取代木材作为燃料,为铁匠提供更多可能性。此外,由亨利·科蒂恩爵士开发出的除去熔融生铁中的杂质方法极大提升了质量,同时,也进一步推高钢铁产业的地位。

随着运输方式改变,大宗物资运输也必须得到改善。在这个方向上,最重要的一步是在1761年迈出:布里奇沃特公爵建造曼彻斯特与沃斯利之间长达7英里的运河。这减少了煤炭价格,使得曼彻斯特地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方之一。而随着铁路系统建立起来,其速度远超任何陆路交通,这个时代结束留下的是一种新的全球景观,其中西欧和北美洲每个人都享受到比亚洲居民更高水平能源供应,从而影响他们经济力量以及军事力量与能源供应紧密相关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