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悠久的百科知识中,有一段关于瑶族盘王节的神秘故事。这个节日不仅是瑶族人祭祀祖先、追忆历史的一次大型盛事,也是他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节点。
农历十月,对生活在“南岭走廊”的瑶族同胞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季节。这时候,辛劳了一整年的春耕、夏种和秋收,现在已经是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了。正是在这个丰收后获得喘息之机里,瑶族同胞迎来了祭祀自己祖先的盛会——盘王节。
为了祭祀祖先,这些日子里,瑶族人家就开始忙碌起来。酿酒、打扫屋子、杀鸡宰鸭,还有舂糍粑……祭祀当天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一起到盘王庙前,在族老寨老的带领下祭祀盘王,他们唱着《盘王歌》,跳着长鼓舞,不断地追念祖先们功绩的大业和奋斗精神,同时也欢庆丰收,并且酬谢那些守护他们安宁生活的小小神灵。
早在晋代干宝笔下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诗作中的《蛮子歌》以及宋代周去非著述里的《岭外代答》等古籍中,就有记载显示这项习俗源远流长。在这些文献中提到,“每岁十月旦”,瑶人们举行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进行,这个过程中男女无夫家者,则各自成群结队,用脚踏摇动乐器,即所谓“踏摇”。
经过千百年来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虽然环境变化了,但对于玛娅地区而言,这场对死者的纪念依然如一。此刻,每个拥有民族认同感的人都会问:板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需要过板头节?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什么?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大多数玛娅人的历史及文化通过口耳相传以歌谣、民间故事等形式被保存下来。在玛娅地区关于板头及板头節的许多传说都非常引人入胜。
第一则:
据说,在遥远古时期,有两座高山分别叫布洛西山与密洛陀山,它们一直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动静。一年一度,它们就会向对方移动一点点。经过995年它们移到得更近了,再移5尺,就要连接起来了。当那两个高峰终于接触,那震撼世界的声音响起,那是一声霹雳。随即,从布洛西山出来一个人,从密洛陀山出来一个女人。那个人很英俊,那个女人很美丽。她们结婚生育三个女儿,让她们各自外出谋求生路。大女儿拿着犁田耕地成了汉人;二女儿拿书读书成了壮族自治区居民;三女儿拿玉米铜锣到了深山开荒,最终成为现在我们所知的玛雅民族。她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深谷,以耕种狩猎为生,而铜锣成为了他们家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则:
(江华玛雅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
根据我国东南部某区域特有的方言和习俗,说法可能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相同。这里简单概述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三则:
(江华玛雅地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讲述盤頭與他的兒子們一起上山獵獸後不幸被羊角撞傷並最終死亡,這個悲劇激發他們創造長鼓來紀念盤頭及其勇敢無畏的心靈。而這些傳說描述盤頭為何成為一個超凡卓越的人物,並且他如何保護并赐福给他的后裔,使得盤頭節成为一种集宗教仪式与丰收庆祝于一体的情形。
不同的地方过盤頭節也有不同的风俗活动,但总体来说,无论是在广大的南岭走廊还是其他地方,当这一天临近时,无论贫富贵贱,全家大小都会齐聚一堂,为的是纪念那个创造生命保护万物的大师—盤頭。在这个特别的时候,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敬意,比如制作精美礼品或者准备丰盛佳肴供奉给尊敬者;同时也会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如唱诗跳舞,以此来增添喜悦并让这份敬意更加温馨亲切。此刻,当阳光照耀着每个人的笑容,以及欢快充满活力的气氛,与过去仿佛有一丝联系,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那份难以言说的爱慕与归属感。
然而,由于地域分布广泛,而且支系众多,所以过去各地马亚人民过盤頭節时间并不统一,一般都是在秋收之后至新年前的农闲时期举行。但1984年8月,由全国各地代表会议决定,将盘头节定为马亚民族统一纪念日,并指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作为正式纪念日期。此外,还推出了由湘粤桂三省区十县市轮流主办的专门活动,以加强不同地区马亚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促进本土特色文化交流发展。此类活动不仅保留了原始意义上的宗教仪式,还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原本单调乏味的话题变得更加吸引人,更具互动性,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这便是我国马亚民族独有的时代变迁史之一篇篇章,也是他们忠诚于根基底层信仰,同时不断创新发展自身文化实践的一段传奇旅程。而这一系列努力,不仅让馬亞人的傳統節慶獲得新的生命力,也使得馬亞國度内涵更豐富,更具有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