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岭走廊,十月的农历月份,对生活在这里的瑶族同胞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季节。忙碌过春耕、夏种、秋收,现在已经是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了。这也是在这个辛劳后获得丰收的季节里,瑶族同胞迎来了祭祀自己祖先的重要日子——盘王节。
为了祭祀祖先,提前几天瑶族人家就开始忙碌起来,酿酒、打扫屋子、杀鸡宰鸭,舂糍粑……祭祀当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纷纷来到盘王庙前,在族老寨老的带领下祭祀盘王。他们唱着《盘王歌》,跳着长鼓舞,不仅追念祖先功德,也歌颂奋斗精神。欢庆丰收,同时也酬谢那位被尊为始祖的大神——盘王。
早在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就有记载称“每岁十月旦,有瑶人举峒于其庙前”。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一习俗:“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由此可见,这一习俗源远流长。
但关于盘王和盤勝節(或稱盤瓠節)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在一些地方传说中,一位名叫盤勝的人因勇猛而受到平原上的國君之邀,他斩下敵人的首级献给国君,并以此立下汗马功劳,从而得到了三公主的手。然而,他并没有变成真正的人类,只是在蒸汽七天七夜后才逐渐脱去了兽毛,被赋予人类形态,但由于时间不够完整,所以头顶和小腿上仍然残留有动物毛发,因此人们用布条将它们包裹起来,使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人类。在他的儿女们哀痛之余,将他的尸体制成了长鼓,用以纪念他。而且据说这座山峰就是他的遗体所化,每年的十月十六日,就是他诞辰的一天,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以此来缅怀他。
除了以上故事,还有一则关于两座宝山之间发生变化的情景。一年一度,它们都会靠近一步,最终计划要连成一片。但就在它们即将合二为一之际,一声霹雳震开了它们之间缝隙,从其中分别走出一个壮汉和一个美女,她们分别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大神父母之一,她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礼物离开创世大地,而她携带的一个铜锣便成为了玛雅民族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她还告知她的三个女儿,每个人都应该去做些什么事,大女儿扛犁耕田,小妹挑书读,而第三个孩子拿着玉米和铜锣前往高山深箐开荒种地,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汉族、壮族及苗族自治区居民。
随后,她命令她们把玉米和铜锣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因为她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她指定了她的两个姐姐需要送出去的是生命力强健的事物,但第三个孩子却只需送去足够供大家享用的食物,所以三姐妹决定共商大计,最终决定共同筹备一次盛大的生日聚会,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玛雅民族以及其他许多地区人民共同庆祝的一场盛宴—-10/16号或称“板球”、“板风”、“板风节”,因为它标志着玛雅文明及其历史文化被永恒保存下来,以及未来更多精彩未来的展望与期许。而我们这些站在21世纪末端的人民,在回顾那些古老传统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界限的情感联系,这正是我们的文明根基所在地,也是我们向往未来的灯塔。”
尽管如此,由于分布广泛且支系众多,所以过去各地区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过这样的仪式活动,但是1984年8月,当来自全国各地代表大会召开时,他们一致认定这一日期为全民族共同参与并团结协作的心灵交流平台,即今后的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将被确定为 瑶族统一性的特别纪念活动。此外,还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彼此间联系,并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仪式也不断更新,其内容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如2009年的贺州市举办了一次结合特产展示招商引资等现代元素,让这段历史延续至今,而且依然充满活力,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交融,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