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天经地义之说曾被用来解决周王室内的重大纷争。公元前520年,当时的周景王姬贵去世后,他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敬按照传统继位。但是,这一决定引发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姬朝的权力斗争。尽管姬朝不是正夫人的儿子,但他也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场关于王位继承权的问题让周王室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在黑壤盟进行商讨,以此确保整个国家能够和平稳定。在这次会议上,有几个关键人物:赵鞅、郑国的大夫淤吉,以及宋国的大夫乐大心等人。他们共同探讨如何使用礼制来安宁下来。
当赵鞅向淤吉询问“礼”的定义时,淤吉给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回答。他引用了子产大夫的话:“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人生原则,大地施行的人类行为准则!它是百姓行动不可或缺的地基,不可改变,也不容置疑。”赵鞅对这个解释感到满意,并表示一定要铭记这番教诲。其他参加会议的人们也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会议继续进行,赵鞅提出了一个方案:每个诸侯国应该全力支持新的君主,即敬王,为他提供军队和物资,并帮助恢复他的统治地位。这一计划最终得到了通过,便开始实施。在晋国大夫领导下,一支由各诸侯国组成的大军帮助敬王重新夺回了他的位置,从而结束了周王室内部那场关于皇位继承权的问题。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天经地义”这一概念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与道德规范强调的一种普遍态度。而这些成语至今仍然被人们引用,用以形容那些正确无误、不可变更的事物及其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