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学研究法,犹如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经典语录,透露出历史深层的智慧。他的《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是他在史学领域中探索与贡献的见证。王夫之注重从整体上理解中国历史,他追寻的是历史的根源,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不仅采用了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传统手段,还融入了移情、心理学和心态分析,使得他的研究方法超越了传统史家的常规。
明朝覆灭清朝兴起的变迁,让王夫之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时代责任感。他将治史视为济世救国和经世致用的途径。在撰写《读通鉴论》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目的与方法进行了反思:“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
对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他提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无由,则恶用史为?”他要找出“得失之原”,明白为什么会“成功”、“失败”,并探讨如何“获得”成功又如何“避免”失败。这是王夫之独特性,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地方。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王夫 之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論;协而一之,是以有論”。这意味着他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构建一个完整且系统化的地球观。
他的整体性是基于一种理论框架,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行宏观上的评述,从三代到元明,他主张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使历史成为指导现代的人们行动指南。他还重视分类研究,将同类事物分门别类,并相互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王夫 之还提倡一种心理与心态上的移情作用,将自己置身于古人的环境中,与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过去的人们及其行为,为今天提供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