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朝代,都城位于镐京。为了巩固统治和管理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西周推行了分封制,这是一种确保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继承关系的制度。分封原则基于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及功劳大小,将其授予臣子,并且在此基础上确认了周王对这些领土和人民的统治。在这项制度中,授予民众并划定疆域是核心内容。
宗法制则是西周时期创立的一套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制度,是分封制与井田制基础上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这一制度依据“嫡以长不以贤,贵不以长”的原则运行。在宗法体系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有侧室,大夫有隶子弟”,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地位等级体系。宗法制强调严格区分嫡系与庶系,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以稳定贵族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人际亲疏关系来划定贵族地位,从而防止权位和财产争夺。在这种系统中,从始祖传至今,每代都由嫡长子继承,这称作大宗,其余皆为小宗。
从卿到士,无论是大宗还是小宗,他们之间均存在着明确的隶属关系。大哥率小弟,小哥率兄弟。而对于非同姓之功臣,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并得封诸侯,使他们也纳入到了这一复杂网络之内。这样,在整个贵族阶层中,一股“亲亲”、“尊尊”的力量汇聚成一种体现出完备、严格、普遍有效性质的大型政治机器,而这个机器正是由每个人的血缘身份所支撑。
在原始氏族时代就开始萌芽,但作为一种完整又普遍可见于各个层面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此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有侧室,大夫有隶子弟”,形成了一套极其完善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社会结构。而这背后最核心的是对嫡系与庶系进行严格区别,以及将所有人按照父辈至孙辈再到曾孙辈这样的家庭血脉线索排列起来,对每个人都给出了一个清晰无误的地位标签。
从夏、商两朝最高领导者称帝,可以看出,他们通常都是由儿子接任,但也有可能会传给兄弟或其他近亲。如果说夏朝帝位可以相互传递,那么商朝帝位往往更倾向于传递给年幼或次男,然后再回溯寻找最近一次先前的男性后裔继续世袭;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当周武王灭商建立 周政权,他采用了全新的模式:只有嫡长子的孩子才能够继承皇位或爵位,而不是因为能力或者其他因素,这种方式让家族内部更加稳固,同时保持家族遗产沿革连续不断地延续下去。
最后,由于父亲掌控家庭主导地带并控制女性生育能力,因此父权式家庭逐渐取代母系氏族文化,最终使得母亲不再拥有决定性的作用,让父亲成为家庭中心点。随着时间发展,一夫多妻制逐渐流行,并在三代之后达到了顶峰,其中包括宫廷中的妃嬪及外籍妻妾们所生的孩子们必须被分类进“嫡”(正室所生)和“庶”(妾所生)的两个类别。当没有合适的人选的时候,即便是较年轻或者较高才能的人,也不能获得继承权,因为根据这个规矩,只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直系成员,就能占据最重要位置——即大宗;而那些不是直系成员,如庶出的孩子,则只能属于小宗。但即便如此,不受直接指定继承权利的小孩仍然可以得到比实际inheritance rights低一些但仍旧受到认可的地位赋予,比如某些爵禄职务或官职等待命任命的情况发生时,他们也许会获得机会去担任这些角色,所以尽管没有直接接手家族遗产他们仍然享有一定的地图指引方向性的存在感,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一个角色,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整个家族历史故事编织过程中去提供帮助支持,有时候甚至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