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朝廷,都城位于镐京,这段历史被称为中国的古代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巅峰时期。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确立统治基础的关键措施,它通过将征服的地盘和人民分配给诸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和财产在贵族内部再分配的制度。分封标准基于与周王血缘关系亲疏以及功绩大小,而其前提是承认周王对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权威。在这一体系中,授予民众并划定疆土是最核心内容。
宗法制则是西周统治者创造的一套利用血缘亲疏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尊卑贵贱关系的制度。这一体系也是分封制和井田制(一种土地使用系统)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分配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原则。宗法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从而维护了世袭贵族统治。
在这套系统中,“嫡长子继承”原则至关重要,即嫡长子继承大宗,而庶子一般被封为小宗或卿、大夫,再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层层递进。而对于有功于异姓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并获得诸侯之位,也纳入了这种家族传统观念,使得整个体系变得更加稳固。
这种基于血缘亲疏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已在原始氏族时代萌芽,但作为完整社会制度形成,出现于 周代。在这个体系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一套既完整又严格的规矩。嫡长子继承不仅仅是为了稳固家族内部秩序,更是一个防止家族间争斗、保护领地安全的手段。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规矩逐渐扩展至全体贵族之间,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其影响。这股力量使得夏、商两代帝位传递模式发生变化:从夏朝儿子的接任到商朝更倾向于兄長傳弟兄傳子的方式,最终,在公元前八世纪,被击败的大商末主纣王被迫接受新兴势力的中央集权政治——即“三皇五帝”之后所创设的“天命”的概念,以及君主由先祖指定而非直接选举产生。此外,由於親屬關係與社會階層間關聯密切,這種結構還成為後來其他文明國家貴族體系中的典範之一。
最后,将这些复杂机制简化成一个简单句概括:《诗经·公刘》云:“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处理遗产问题的问题,即如何平衡不同家庭成员间利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人类需求,对任何形式政府来说都是首要任务。但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更深刻意义上,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且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并且得到适当的地位和资源。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合作能力和道德规范的问题,它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自身管理手段的一面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