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斋食不仅是佛教徒的传统习惯,更是对生命尊严的一种体现。它源于释迦牟尼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即“不非时食”,强调了日出至中午之间吃饭,再过午时则禁食。这一规定,不论是否素食,只要遵守这一时间限制即可算作斋戒。
《增一阿含经》记载了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沙门,他在暮色降临时向村庄乞食,但因天气恶劣和他自身面色苍白,被误认为是鬼魂,最终导致孕妇惊吓而流产。在这起事件后,佛祖便立下了“过午不食”的规矩,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不同宗派对于饮食有不同的看法。大乘佛教主张去除五辛之后才算真正的素食,而南传佛教则允许三净肉的摄取。藏传佛教由于环境条件所限,大多数僧人保持了肉类食品。而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各大寺派都禁止肉食,直到废佛毁释之后,僧人可以享用妻带提供的肉食品。
提婆达多派更进一步主张完全素食,不仅不吃肉类,还包括牛乳和盐。在这个问题上,与提婆达多派观点相反的是释迦牟尼,他认为可以摄取三净肉,是一种过渡期允许信徒适应素饮生活的手段。
此外,在大乘佛教中,对于动物制成之物称之为“腥”,而植物中的五种辛味被称为“荤”。这些辛味包括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等,这些都与印度古代婆罗门饮 食禁忌有关。然而,大乘 佛 教将其视为增进性欲和召引恶鬼,因此禁止其摄取。但若用于治疗疾病,则可例外。此番考量,一切均需以修行心态来审视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