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300万卢布之谜:揭开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
在1896年5月18日,中国特使李鸿章前往俄罗斯旧都莫斯科参加沙皇加冕典礼。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参与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所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的入城仪式。
当然,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的十九响礼炮声中,人所要传达的,绝不只是对一个“大家”(财政大臣维特语)的景仰,也绝不只是展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是有着更为现实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借中国之地,修之路。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所“借”之地归所有,并可以派兵驻守。在这个如意算盘之外,一道精美的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日本。
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甲午战败后,联合法、德,强压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感激,甚至也引发了清廷外交战略的大调整。著名历史学家李宗侗就认为,三国干涉还辽后,中国的外交由“一体拒外”变为“有联有拒”,而“联”的对象,最先是俄国。
除了欧美各国也纷纷向李鸿章发出邀请。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很担心李鸿章先访西欧再到,那样李鸿章可能会“深受欧洲各家种种诡计之影响”。因此,沙皇专程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的塞得港迎候李鸿章。李鸿张在向总理衙门报告行程电报中的话,也说已经与约定,“免由法德行,即至多周折”。
此次访问,是一台“加冕典礼搭台、中俄盟约压轴”的大戏。在俄期间,不仅多次受到沙皇接见,有时甚至完全是极度机密会谈。而对于联俄的事宜,无论是翁同龢还是张荫桓,都视其为必然必要。这笔巨大的交易,不仅涉及了经济上的合作,还牵扯到了军事上的协同行动。
然而,这段关系并未能持续太久。一边是英国为了商业利益不断挖掘中國墙脚,一边是法国依仗教会诱拐百姓,而德国虽然无殖民地与中國接壤,但却以协助中國為名出兵胶州占领旅顺、大连。这导致了歷史上著名的一筆巨額贓款案件——300萬卢布贪污事件。但即便如此,這場聯盟對於當時的地缘政治仍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它展現了一種從遏制到相互支持、從冷漠到熱烈友好的轉變,並且對後來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