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俄罗斯之行:探寻300万卢布背后的故事
历史上的成语:鱼肉朋友
场景:清朝时期的官场和国际关系
在1896年5月18日,中国特使李鸿章前往俄罗斯旧都莫斯科,参加沙皇加冕典礼。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参与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所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的入城仪式。当然,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的十九响礼炮声中,人所要传达的是不只是对一个“大家”(财政大臣维特语)的景仰,也绝不只是展示“对中国人民深情厚谊”,而是有着更为现实利益考量:“借地修路”,借中国之地,修西伯利亚铁路,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
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借”之地归所有,并可以派兵驻守。在这个如意算盘之外,一道精美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日本。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甲午战败后,联合法、德强压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尊重和感激。
这份联名书信显示了两国间紧密合作的情谊,以及它们共同面临外部威胁——尤其是英国扶持日本——并且表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与理解。此外,该文件还透露出一种新的合作精神,即通过经济联系来增强政治联盟。
对于联俄的事宜,有些人认为这是必要的一步,因为五大国中的英国正致力于挖掘中国墙脚,而法国则依靠教会诱拐百姓;德国无任何殖民地与中国接壤,而美国则从不肯卷入他国内政纷争,因此只有能立约结援。而且自康熙皇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来,两国已经有着交往超过二百年的“盟聘邻邦”,从未开衅,本与他国内政纷争者不同,又阔大磊落,不同于西洋国家。
开出的价码,只需“借地修路”一项,就迅速得到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批准。但吊诡的是,那位曾经夹着尾巴做人的老将军,此时却成了账本上那笔不可思议的大额支出唯一负责人。他的长时间逗留,让西方各国嗅到中俄之间正在发生某种大事,这一时期的西方报纸,都充斥着对此猜测,以及两国政府对此坚决否定。
一个广为流传的问题是:政府为了密约向李鸿章行贿300万卢布。当时任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以及当时随行全陪乌赫托姆斯基,都提到过这样一笔特别经费。这笔款项虽名为“李鸿章基金”,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由他收受而非其他目的使用。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该基金一直存在华俄道胜银行账户中,由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该基金确实有170万卢布被领取;该基金更多被沙皇当作小金库,用以支出浩大的费用。不幸的是,这一切似乎都化作泡影,因为在德日双方演戏之后,以协助讨伐暴民为名,最终占领旅顺、大连。一段以海誓山盟开始的情感发展成为相濡以沫,却因野心者的短视变成苟且,最终注定了一段互相勾肩搭背但又互不信赖的人际关系。在这一系列事件后,无论朝野,都站在日本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