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莫斯科之行:一场“借地修路”的大戏
在1896年5月18日,中国特使李鸿章踏上了前往俄罗斯旧都莫斯科的旅程。他的任务是参加沙皇加冕典礼,这个盛会不仅仅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是一次展示国际地位和利益考量的大舞台。
当红色地毯铺开,仪仗队整齐划一,当十九响礼炮轰鸣时,人们所传达的,不只是对财政大臣维特景仰之情,也不只是展现对中国人民深情厚谊,而是有着更为现实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借”之土地归所有,并可派兵驻守。在这个如意算盘之外,一道精美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日本。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
甲午战败后,联合法、德强压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尊重和感激,即便也引发了清廷外交战略的大调整。著名历史学家李宗侗认为,从此以后,中国的外交由“一体拒外”变为“有联有拒”,而“联”的对象首先是中俄。
除了欧美各国邀请他访问之外,财政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说,他担心李鸿章先访西欧再到,那样可能会受到欧洲诡计影响,因此沙皇专门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迎候李鸿章。李鸿章电报总理衙门报告行程时说,他已经与约定,“免由法德行,至多周折”。
在莫斯科期间,李鸿张多次受到沙皇接见,有时甚至完全是极度机密的会谈。俄方强调对中国没有任何领土野心,而秘密会见(1896年5月7日)后报告北京,说:“(沙皇)谓我国()地广人稀,不侵占人尺寸地,加上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
对于联俄的事项,其首要政敌翁同龢曾提及:“联俄结俄之事,我已视为必然。”离京前翁同龢居然专程拜访,以密谈联俄大事。而从所发回所有密电,由翁同龢与张荫桓亲自译码连军机章京都不能经手。
对于联俄必要性,张之洞认为,只有能立约结援,如五大国中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不肯卷入他国内争,因此只有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活动。即使如此,在开出的价码仅需“借地修路”,即可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批准。不过,这笔账却只记到了一个人的头上——李鸿章。
随着时间推移,一段以海誓山盟开始的情感,却被短视破坏,最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无论朝野,都站在日本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