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历史与教育价值

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的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天之道也”,“诚”,即是“天道”,人的只要能扩展这份德性的,就会达到德性的普遍化。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概括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尽其心者,知其 性也;知其 性,则知 天矣”。(《孟子・尝欲报命》) “性”,即人的固有的仁义礼智,植根于心,而人的只要极致用心去思行善,便可知自己的 “本质” ;知道自己的 “本质”,便可知道那是如何被看重。在这里,“心”、“本质” 和 天相通融为 一。

先秦道家的老庄学派同样强调了"民生必依于土"这一点。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庄子的"齐己以养吾身,对于苍茫而无害焉'(《庄子·齐物论》),表达了一个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互相关联并且相互依存的一个宇宙观。

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先秦以来关于 "顺应自然法则" 的思想,他提出了 "顺应自然法则,以顺应自然法则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作 "顺治术"

董仲舒倡导的是一种基于古代哲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初高中全部,以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我们就能够了解过去人们如何处理问题,从而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问题。

他特别强调ldquo;大一统rdquo;,强调ldquo;不变rdquo;(或称ldquo;常rdquo;),实现ldquo;大一统rdquo;则要依靠国王。他在解释ldquo;王rdquo;字时说: ldquoe古 之造文者, 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 王. 三画者, 天 地 与 人 也. 而连其中者, 通 其 道 也. 取 天 地 与 人 之 中 以 为 贯 而 参 通 之, 非 王 者 孰 能 当 是.rdquoe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要 ldque以 人 随 君 rdquoe , ldque以 君 随 天 rdquoe , 君 是 现 实 世 界 代 替 天 统 饮 臣 民 和 万 物 的 主宰.

宋明理学使儒家学说更加哲理化。理学中的程朱学派视超时空精神实体ldquote 理 rdquote作为宇宙本体,是ldquote 天 地 万 物 根 rdquote ;陆王学派则视主观的心灵世界作为宇宙本体,并将它提升到最高范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再停留在直观讲述 ldquotetian ri RDQUOTE 或 ldquotesen RDQUOTE,而是在哲理思辨高度加以表述。在董仲舒那里,虽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但他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策略,因此他的思想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没有实际影响力。

程朱认为,“所以谓万物皆有一體,是皆此理只為從那裡來”。

陆王学派的大师王守仁对这一点作了一次系统全面的论述,他构建的心 学体系推动到了顶峰。这是一个非常完整又缜密的心 学体系,它把所有知识领域都联系起来,使得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变得具有意义和目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一种途径。此外,该体系还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因为它建立了一种共同的人类伦理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的人们,无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不同,都拥有相同的人类尊严和价值。

总结来说,不管是在儒家还是道家,或是在其他诸如佛教等宗教信仰中,都有一种普遍认同的事实,那就是人类应该追求一种平衡状态,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同时也要确保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平衡,这样的平衡既包括对环境保护,也包括对自身修养。这一点对于促进个体及集体向着更高境界迈进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整’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