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万里长城详细介绍中藏着国民性之谜

江湖文化的沉淀深厚,“武侠癖”是其中之一。要理解中国人何以偏爱武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还须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没有武侠崇拜。

有一种浅显的解释,说武侠是中国文化的英雄。此言差矣,武侠只是枭雄,不是英雄。英雄何指?譬如孙武、吴起、霍去病、卫青、岳飞、戚继光、文天祥、林则徐,他们是拿俸禄的。这很关键,拿俸禄说明身处合法正统体制内,维护正式规则,这是非江湖与江湖的界限,是第一个要点。

枭雄又是什么?宋江、晁盖、韦小宝等,他们没人发饷,没有朝廷出粮,靠自己去巧取豪夺。这也很重要,是第二个要点,是靠抢,靠制造社会不公,而不是靠劳动。

实际上,有一种默认分类:前者是英雄故事,后者是豪侠故事,每有流派,每有受众。至于“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辞,其实不然,它只说明枭雄和英雄是可转换的,并无绝对界限。

还有一种解释,说国人崇拜武侠就是对暴力的崇尚,是顶礼膜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话虽沾点边,却不靠谱。论暴力,如秦始皇或成吉思汗,这三个人与 武侒毫无关涉,从未有人将他们划入 武生。但他们都是领袖,与儒教并无直接关系,但皆创立制度,被尊为伟大领袖而非仅仅为了暴力,而在历史书籍中被记录为建立了国家和制度而被记载成为先例,而非单纯依赖于其军事力量来证明其存在价值。而这些人物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他们更注重的是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这些才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那些游离体制外的人物——即所谓的"义薄云天"的人物感到向往,因为这些人物通常拥有超越常规限制的手段,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即使这种成功可能会伴随着道德上的牺牲或违反常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些人物展现了一种特别的情感需求——对于自由与超越传统规范的一种渴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并不完全遵守社会规范的人类形象,他们可以因为某些原因而暂时逃脱传统生活方式下的束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寻求自我实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情感需求,对于那些想要摆脱平凡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现状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希望之光,使得这样的角色变得非常吸引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这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普遍表达,即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小确幸,以此作为精神上的慰藉。当我们沉浸在这样一部部小说或戏剧时,我们的心灵仿佛得到了一次短暂却充实的地球旅行,让我们忘却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为的是探索那片属于我们的世界,那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主宰,无需担心别人的眼光,也不必为未来负责,只需要追随内心的声音,就像韦小宝一样,用一己之力改变命运,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