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当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为何叹息不已?
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他为了保全母亲而辞别刘备,并前往曦营。但自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当曹操去世后,他以“徐福”之名列入了新皇帝——太祖(即汉献帝)的劝进表中。而到了黄初四年(223年),他在魏国担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二、《魏略》记载:逮大和中(即公元240-249),诸葛亮出陇右,有人说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富有,不免让人惊讶;因此他叹道:“魏国真的是多才多艺啊!难道他们怎么就没用这些人才呢?”太和二年(228),当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时,还在打探有关他的消息。他得知两人的官职并不显赫,便叹息道:“难道是因为魏国有太多优秀的人才吗?为何他们不会重用这样的杰出人物?”
由此,在了解到与石韬共同经历的事迹后,以及得知他们并未获得更高地位的情况下,即便是曾经深受信任和赏识的朋友们,也无法避免遭遇困境,这让诸葛亮忍不住感到遗憾和忧虑。
三、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好友孟建相比,他们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且不可预测的。
四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是在蜀汉还是在其他国家,只要存在真正才能的人才必将受到关注。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众多智慧卓越之士,那么对于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人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无疑会加剧因素,对于那些追求更高目标的人来说,这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心理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