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历史与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相互交融的。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在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城门命名上,都能够窥知一二。
不妨结合地图,看看当年北京内城城墙和城门所在的位置,来感受一下二十四节气如何影响了城门的命名以及功能的设置。
01、朝阳之门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设计中,四季元素经常被考虑在规划原则之内,这大概和大多数城池都呈方形有关系,每一个方向代表一个季节,行走一圈正好是经历了一年四季。比较著名的是东汉的大洛阳城,这从东汉文人李尤为洛阳城十一座城市所作铭文中可探知一二。洛阳城东侧最北侧的一座城市为上东市,上面铭文这样写:“上东少阳,厥位寅。”这段文字今天读起来显得有些晦涩,不妨简要解读一下。
第一句讲的是上东市的地理位置,是将“东西”与“春”结合,“少阳”实际上讲的是它位于京畿之西南。“少阳”指的是春天时期,是万物复苏、阳气慢慢恢复的时候,因此也称为“少阴”。这是因为周围环境充满生机,而这个时候也是出发点之一,有利于开启新的一轮活动周期。
第二句则将城市的地理位置用十二地支做注解。在《周礼·考工记》中,对国都营建原则有如下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加起来就是12座。这就对应了十二个地支,而上东市位于“寅位”。
第三句则将城市和八风结合,并简单介绍该城市所代表的一月中的物候特征。条风即八风之一,即冬至之后开始的小寒到小暑之间出现的一个微风,它们还能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界变化过程中的美丽景象,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生物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此外,还有一句话提到了动物,也就是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即阴历第一月),正值万物萌动的时候。而最后一句话表明该城市所代表的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月份——孟春,即春季里的第一个月,也就是阴历第一两个月。
02、正阳之门 炽热盛夏 生机勃勃
元大都是以丽正门命名,其中其南面正门名平成,以火元素象征着夏日生机旺盛再合适不过永乐皇帝营造北京后,将丽成移至今日之地方。当时保留原有名称直到改元后的最初一年才更改为现在名称。
03、阜成之门 硕果累累 物阜民丰
北京西线同样拥有三座重要节点,最北侧为肃清,其遗址位于今海淀区学院路小西口附近。在明初,将元大都北线移动后,一带被置于外部而逐渐荒废。两侧 城均经过重塑调整,其中西端曾称义并更变号称直,这失去了原本秋分功能,最终由原来最南边平,则取此职责,从而承担起原始岗位,但修缮后又被重新命名为阜成,以其丰富含义象征秋日硕果累累,为此嘉靖时期修筑夕坛,每逢秋分祭祀夜神,与其所属时间或情境紧密相关。
04、德胜安定 秋收冬藏 江河永固
但是在北京北线并未设立正式都市入口,而是在洛阳城亦然如此,因为那里的邙山使得这里不像南部那样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更遵循某种传统文化理论:北方属于太阴主刑杀伐首,因此特别注意不要安排任何重要设施。此次我们可以看到,在前述各项考量下,它们共同构成了古老都会建设法规系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观念及宇宙秩序理解上的严谨性,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建筑来达到的审美追求和道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