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兴亡史

北洋水师舰队从建立到最终全军覆灭不过20年,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内部虽然意见不一,但出于自强的考虑最终得以重建。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北洋水师舰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海军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起来。


1、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晚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2、建设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林则徐女婿)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晚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晚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立军。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3、完工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九、东亚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火炮皆落后于日本。

  

4、覆没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同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展开了一场极具惨烈的遭遇战,即黄海大海战。

北洋海军刚在运兵东北大东沟返航途中突遭日军,双方开战。日本海军最终因天色已晚,担心鱼雷艇的袭击。且远洋作战,不熟海形,首先退出战斗。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损失5艘军舰,而日舰未沉一艘。北洋海军元气大伤,无力再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大规模海上战斗。


次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海军,在水陆两面的夹击下,坚守月余,最终全军覆没。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部分北洋海军舰船被日军俘虏,在威海等地战沉的一些北洋海军舰船也遭拆解。至今,有关舰船的遗物在日本各地仍能寻觅。

  

5、重建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军精华尽失,原北洋舰队官兵被全部遣散,总理海军衙门及内外海军学堂全部撤停,晚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认为是办海军而招来了灾祸,主张韬光养晦,彻底停办海军,否则会“欲御侮反而适以招侮”。


1896年,但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力坚持下,清廷下令重建北洋舰队,并准备聘用原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回华教练,1898年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更是提出“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经过数年努力,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同年4月,清廷任命叶祖珪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


此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停泊在大沽口的四艘海字号驱逐舰被掠走,海军建设再度经历波折。1909年,晚清政府在南洋大臣周馥建议下,命令统一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编为巡洋和长江两个舰队,叶祖珪任提督,同年叶在军中去世,由萨镇冰接任。

  

6、合并


1909年宣统皇帝溥仪即位,次年任命载洵和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把全国四支舰队(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统一改编,分为远洋和长江两个舰队,由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沈寿堃任长江舰队统领,萨镇冰任海军总司令。

  

7、结局


1911年辛亥爆发,海军受命前往汉口,但海军官兵大都同情,准备发动起义,海军提督萨镇冰默认了起义行为,同年11月晚11时萨镇冰发出“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的信号,黯然离开舰队,11月15日海军九江易帜,宣告了晚清海军灭亡,在晚清时期海军的基础上诞生了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