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之治(大中暂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第十八代皇帝)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在位期间,唐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失地。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统治,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市。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后使朝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基本内容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后又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的利益,来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
在上,他努力效仿唐太宗,以“治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在位期间,唐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使十分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失地。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使得大唐国势复振。
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
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册府元龟》
历史记载
百吏奉法,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唐鉴》
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旧唐书》宣宗本纪
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由于宣宗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