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繁荣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佛珠也逐渐开始被广泛用于中土的佛教活动。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资源的可得性,制作佛珠时不再使用原先采用的菩提子,而是转而使用香木和硬皮树中的树籽作为替代品。
按照制定的规格标准, 佛珠可以分为三大类:持珠、佩珠和挂珠。
持珠,是指那些用来帮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念经念咒的小型串子。这些串子的长度通常在十八到五十四颗之间,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长度。此外,这些串子还常常配备着一些装饰性的坠饰或者流苏,以增加它们的美观度和庄严感。
佩珠,则是指那些戴在手腕上的小巧玲珑的小串子,它们也被文玩爱好者称为手串。在清朝时期,这种佩戴方式已经非常流行,并且以十八颗子的数量最为普遍。这与现代文玩界中的手串设计非常相似,从而显示出这种设计风格能够跨越时间久远地保持其吸引力。
挂珠则是一种更大的装饰品,它通常由一百零八颗小球状物体组成,并配以各种装饰性元素,如雕刻精细的地球形象或其他图案等。
历史上,只有清朝皇帝及其官员没有任何其他朝代皇帝或官员会穿戴这样的宝石装饰。在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就已经开始支持藏传佛教,并将此作为一种礼物赠予他们忠诚的大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习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最终成为了一种宫廷内外都普遍接受的一种服饰标准。
朝珠,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类珍贵宝石装饰,其样式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早期所用的相同类型宝石。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帝这一系列皇帝,他们虽然个别人没有佩戴,但他们的情妇及后妃们却经常身穿带有这类珍贵宝石装扮的手套或头巾。一旦康熙之后,一直到最后一个满洲王朝即宣统君主,也都无例外地身着带有这类型珍奇玉器之冠冕。
随着满族人入侵中国并建立起新的国家制度,他们对国家服饰进行了重新整顿,使其更加庄重典雅,并赋予它更多宗教意义。因此,无论是在宫廷内部还是社会各界,对于这种特殊形式的手工艺品,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尊重与崇敬程度。这一点,在乾隆二十八年编纂出的《钦定大清会典》中也有明确说明,可以看出当时官方对于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