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卷40)柏拉图世界历史中的智者又是谁

(古代卷40)柏拉图:智者与理想国的追求

在纪录片《世界历史》中,第100集探索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深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的名字是柏拉图(前427—前347年),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化唯心论的人。他的一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身于雅典的一个大贵族家庭,柏拉图的名字源自他的宽阔额头,而他真正的姓名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他青年时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了当时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然而,最重要的是,他与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老师共度了十年的学习岁月直到苏格拉底遇害。这段经历对柏拉图产生了沉重打击,使他坚信平民政体有着不可克服的问题。

随后,28岁至40岁之间,柏拉图进行了一场长达12年的海外旅行,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不断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公元前388年,当他回到西西里岛叙拉古城时,即使试图说动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家,但未能如愿以偿。在返回途中,他不幸遭遇奴役,但最终因朋友们花费巨资赎回而免于此苦。

返乡后,柏拉图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学园,这里的门口挂着“不懂几何学者免进”的牌子,从而表明没有几何知识就无法进入他的哲学殿堂。在这里,他教授数学、天文学、音乐以及哲学,并强调学生应当生活在他们头脑形成观念世界中的现实世界之外。他认为:“划在沙子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心灵观念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留存下来的。”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政治人物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尽管如此,一次又一次前往西西里岛寻找机会让柏拉圖建立自己的理想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留下的许多著作,以对话体写成,其中包括《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尤其是在《理想国》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核心思想——理念论,以及对于美、知识和国家治理理论的深刻思考。

根据柏 拉 图 的 理 念 论 ,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这个观念世界是真实存在,而我们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则是不真实,是从这个观念世界模仿出来的一种模糊反映。因此,对于任何事物,比如美,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的心灵原型,然后才能通过感觉来认识它。但无论多么精致的事物,都无法达到那个绝对完美无瑕的心灵原型,它们不过是向那个方向努力而已。

为了获得知识,人必须依靠回忆,因为我们的灵魂曾经知道一切,只要我们能够唤醒那些记忆,就能重新获得这些知识。而只有少数具有天赋的人——即哲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应该掌握权力并指导国家,使得整个社会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所谓“哲人王”的概念,也是他构建理想国基础上的支柱之一。

虽然《理想国》包含了关于政治组织形式、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以及如何实现正义等内容,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基于抽象概念构建起来的地方,有些批评家认为这是乌托邦式幻觉。然而,对于柏 拉 图 而言,无论现实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体系,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代界限且永恒真谛存在的事业目标。不仅如此,在文艺领域内,如诗歌与文学艺术方面也展现出了丰富创造力的思考立场,与其他艺术家相比,他们只是模仿别人的复制品罢已。此一见解虽激烈,却凸显出其对于艺术境界评价标准严格要求的情操态度。

最后,由门徒继承并继续维护下去的大约持续数百年的学校成为了一处难忘的地标,并给予未来几个世纪内发生变化后的希腊及欧洲地区带来了极为广泛且持久性的影响。一切关于这位独特贡献者的讨论都聚焦在这位开创性人物身上,即使已经逝去千余年以来,该光芒仍旧照亮着人类精神旅程中的每一步足迹。这份光芒将会继续流淌,将会被新的发现不断加热,同时为那些渴望更好理解自己周围宇宙及自身身份的人提供启示。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轨迹走向的人,你可以观看那部讲述全人类故事的小蓝色地球电视系列影片中的第一百零一集,那里的故事将更加详尽地揭示出这个时代背景下所有涉及事件及其相关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又神秘诱人的关系网。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