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二世的生平:探索英国国王在世界历史中的轨迹及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乔治二世不仅是英国的国王,也是汉诺威选帝侯。在继承王位后,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抛弃了妻子,不理朝政,而且他老往汉诺威跑,这让英国人民非常不满,被世人称为“老往汉诺威跑的国王”。
1727年6月11日,乔治一世去世当天,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人民都对这消息感到震惊。当时身在伦敦的乔治二世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此时的乔治二世已久未涉足政治事务,10年前,他与父亲彻底决裂之后,就从圣詹姆斯宫搬到了莱斯特府。
继承了王位,即成为新一任的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君主,但他决定留在英国,而不是前往汉诺威参加父亲葬礼,并且压制了父亲企图分离汉诺威与英格兰遗嘱。人们认为这是新君对英国喜爱之表现,但其初心如何,我们却不得而知。
不同于他的父亲,乔治二世即位时,对英国情况有了足够了解。他30岁随同父母来到英格兰,那里接受德式教育,说流利英语,对政治充满热情,在人民中颇受欢迎。然而,当他即位后依旧把大部分政事交由议会处理,被称为“缺勤国王”。
作为出生于汉诺威并生活30年的德意志文化深深根植于其灵魂里的乔治二世,对于英格兰虽说自豪,却远非亲如家人。在接管两个领地后,他就返回汉诺威指挥战争,与法国作战,最终赢得德廷根战役。
尽管此时61岁且在战场上展现出军事天赋与外交手段,但这不能改善他损害利益形象。次年首相卡特里特辞职,无奈之下只好目送其离开。而普通百姓对于这位国王,只能嚷嚷几句,有些甚至直接开打,如丢失权力的斯图尔特家族。
1745年夏,由查尔斯·爱德华·斯图尔特率领雇佣军再次入侵,爱丁堡、卡莱尔、德比先后陷落。当听到消息后的乔治慌忙赶回,并派儿子坎伯兰公爵任抗敌总指挥才平息叛乱。
虽然被批评缺席政治工作,但其实并不像他爹那样讨厌英格蘭,只是更喜欢自己的故乡罢了。而且,在他的催化作用下,大不列颠帝国衰弱已成定局,与其在国内做被议会控制的一只老虎,不如回归故土逍遥快活。
1755年,再次回到漢諾維期間,大不列顛面臨七年戰爭時期危機,這需要國王重新踏上英國,以應對挑戰。但當時73歲高龄的小喬以疲倦為由拒绝返回:“我已经有太多时间坐着听那些该死的地方议会摆布我,我已经够累了。”
最终,在清晨起床便用力过猛导致夹层动脉瘤破裂去世。这位最后一位亲自上阵作战的大不列顛國王结束了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