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罗斯从一个中等强国转变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帝国。这一时期标志着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彼得大帝实施了西化政策,使得俄国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并逐渐融入欧洲文明体系。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俄罗斯不断扩张其领土,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引进,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俄国经历了一次快速工业化过程,这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增长,也激发了工人阶级对改善生活条件和权利的需求。
在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农民解放运动导致封建土地所有制体制被废除,从而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地主统治。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自由迁徙令,他们有机会离开他们生涯短暂且充满艰辛的地主土地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尽管如此,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内,对抗沙皇专政和改革成为主要趋势之一。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以其作品揭示出社会问题并批判现存制度,同时反映出广泛的人民疾苦。这场文化启蒙运动为日后的革命铺平道路。
20世纪初,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标志,巴黎公社精神在莫斯科得到实现,一场全面性的政治变革爆发。一方面,是共产主义思想系统地改变了旧政权;另一方面,则是人民群众参与到历史进程中来,不再被压迫者所奴役,这极大地影响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认知和行动方式。
然而,在1941年德国入侵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随之出现的冷战局面,使得苏联在1940年代后半叶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层面,都展现出了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不可忽视的地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内部矛盾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冲突,为民族复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