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雕塑到数字复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三维建模并非现代科技独有的产物。早在古代,艺术家就通过雕塑和绘画来捕捉三维空间中的形状和纹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成为了解过去文化、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在一些文明中,人们甚至尝试通过重现古老建筑或神像来纪念和传承历史。
光影与阴影之舞
到了近现代,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摄影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黑白摄影领域。当时的人类首次能够捕捉光线如何交互作用于物体表面,从而创造出立体感十足的照片。这一发现对后来的计算机图形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光源与材质去构建虚拟世界。
计算机时代的大门开启
19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兴学科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游戏开发以及电影特效等开始涌现。这些新兴行业需要高效且精确地处理三维数据,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用于描述和操作几何实体的算法和模型,如B-REPs、NURBS等。
真实渲染与物理引擎
19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硬件性能提升以及软件优化,一种新的技术——真实渲染被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及视频游戏开发中。这项技术允许程序员更准确地模拟自然界中的光照效果,使得动画角色与背景环境之间存在更加逼真的视觉关系。此外,那时候出现了物理引擎,它使得程序能更好地模拟物体间力的交互,比如碰撞检测、力学仿真等。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人工智能(AI)在3D建模领域所扮演的一角。在AI加持下,不同类型的手段被用来创建或者修改3D模型,比如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它们能自动学习并生成具有特定属性或风格的图像,从而帮助设计师减少手动工作量,并提高创新速度。此外,还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析大规模数据集以识别模式,并据此预测未知对象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