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场景日本投降时为何被允许保留佩剑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心里其实很清楚,有一个槛一直没有过去。

1、日本人的记忆是空白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后德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表中,总会对战争时期的经历毫无隐瞒,不管是曾参加战役还是做过俘虏,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都是留白,“好像这段日子不曾存在”。

2、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

日本人一手持菊,一手握刀的形象,经过美国学者的分析,早已深入人心。

二战时,人称“蛮牛哈尔西”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在其传记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忆。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就曾以此相待。

结果,一向直来直去的话语,只好承认“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把日军军官的大旗都没收了。

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再次被允许佩戴真正的一把剑,是危险的事情。在事实上,即使不给他们佩戴大旗,那股力量也随处可见。这就是为什么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但对于许多亚洲国家来说,这样的行为至今依然令人痛苦和愤怒。

明年的7月,将会迎来70周年纪念,而中国的人们已经等待太久时间了,他们希望看到真正诚恳地面对历史并进行自我反省。这需要勇气,因为它意味着承认错误并且愿意从错误中学习。只有一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放真相,让人们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教育和公开讨论来处理这些事情,我们就会继续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