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古代武士被要求投降时保留佩剑是惯例但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时为何他们的

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心里其实很清楚,有一个槛一直没有过去。

1、日本人的记忆是空白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后德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表中,总会对战争时期的经历毫无隐瞒,不管是曾参加战役还是做过俘虏,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都是留白,“好像这段日子不曾存在”。

2、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

日本人一手持菊,一手握刀的形象,经过美国学者的分析,早已深入人心。

二战时,人称“蛮牛哈尔西”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在其传记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忆。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就曾以此相待。

结果,一向直来直去的人哈尔西说:“那是因为格兰特的是个绅士”。据他回忆,麦克阿瑟听完后焦躁地走来走去,只好承认“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把日军军官的一切都没收了。

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用真正的大刀,这确实危险的事实,是即使不给他们大刀,他们也随时在找武器。而正是在每年的远洋航海前,都会身穿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自卫”之心昭然若揭。这一切都无法掩饰那股力量,即便用更多的心眼,也难以遮掩。

安倍晋三选择去了澳洲找朋友,而不是亚洲,他手中的鲜花献到了这里的地方,并称正是因为这些冲在前线的一心愿为祖国牺牲生命才有的现在。他讲的话也没错,但问题在于他们没有佩剑资格,更别提那些今日靖国神社参拜者们了,他们依然歌颂着战争与死伤者。

明年就是70周年,这份历史已经足够长久,如果再不诚心悔过,那真是一件古今稀见的事情。如果希望能够实现,那么等待不会再次成为旷日经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