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经济发达 明朝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16、17世纪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明朝的经济有多发达?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王朝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朝代呈现出了另一种独有的悲剧气氛,而我们也能够看到的是明朝在它的巅峰时期是有非常多的让人惊叹的东西的。

比如说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就是那种非常让人惊叹的东西,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明朝在他发展到了巅峰之后,本身的经济实力在周边的国家来说可以说是最为强悍的。甚至是在明朝要灭亡的时候,它的经济实力仍然占据了世界经济水平的重重。

在很多人看来,明朝经济的巅峰水平,甚至是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初级阶段呢。那么全盛时期明朝的经济到底有多么发达呢?可以说,它的发达程度绝对超过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象,甚至是比现在很多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的生活都要好的多。

明朝的经济水平在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是达到了它的巅峰了,这个时候整个王朝都是有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工业人员从事着的各种各样的工业活动的。

虽然说这个时候,明朝所从事工业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手工业,但是这已经展现出了资本阶级萌芽的水平程度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很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明朝绝对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候。

而且在这个时候,在明朝的国家里面诞生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这也是因为随着明朝经济水平的开发,所以在各种沿海地区有很多和国外通商的人,这些通商的人通过与国外的人接触,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事物带回了国内。

虽然说在当时还没有对于国家起到重要的改变作用,但是这已经展现出了明朝愿意对外交流的这种意愿呢。其实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当时明朝可以说已经是内外交困呢,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已经废弛了自己的武备力量太久的明朝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抵抗力量。

而为了能够有更多的钱去打造武器,有更多的钱可以支撑起更加强大的军备,所以明朝不得不开放的沿海地区的禁令开始和外国通商用来赚取更多的利益。不得不说的是这对于整个朝廷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用处。因为这不仅仅是能够去赚取外人的钱,也能够打开明朝对外交流的通道。

而且明朝中期最巅峰的时候,本身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到位的,除非到了饥荒年代,不然整个国家里面都很难出现那种卖儿卖女,只为了求一口饭的人。而且由于各种手工业事务的开展,所以让整个国家有了更强大的能力可以去发展国民自己的生活水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时候,每个明朝的子民基本上都还能过得比较富裕,甚至是有一些闲钱可以去从事自己的娱乐活动,这在其他很多的朝代都是不可以想象的一件事情。

明朝商贸的繁荣不是没有原因,首先就是发达的交通,交通贯穿了,自然便会带动物资的运输,从而,刺激商贸的发展。而这,还得感谢朱元璋,其坐上皇位后,就开始发展交通线路。当然,是以南京为中心。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又以北京为枢纽修了六条线路,这样中国东西南北基本就贯通了。

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当时的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

然而,当权者这么做,出发点当然是为了自己,也就是为了“国库充盈”,所以,采取的方式必然是“垄断”的。而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就是“走私”的出现。当朱元璋和朱棣先后去世后,后来的皇帝们,对于日益猖獗的走私活动,压根就不知道如何治理。而走私,也变相刺激了部分商品贸易交流的频繁。

朱元璋非常清楚,交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为了修路不惜斩杀了一位大臣。当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状告马晔时,朱元璋就笑着问:“我会有什么好处?”奢香夫人于是用“贵州修路”让朱元璋毫不迟疑地处决了他的开国大臣。这条长达五百六十公里的路,后来被人们称为“龙场九驿”。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会派出高级官员去修路,如:命令“景川侯曹震,往四川治道路”。之后,明朝的历任皇帝,也相当重视道路的建设,除了关内,关外也开始修路。在1409年,黑龙江、吉林地区,共修建了六条主要交通干线。

明朝中后期,陆路交通已经相当发达了,所以,商贸运输也更加便捷,这样就带动了沿路城市的经济发展。而水路交通,也一样得到了发展,京杭大运河在明朝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明朝可以说是治理京杭大运河最好的一个朝代。

照理来说,陆路和水路交通这么发达,商贸发展不错,税收也不会少。但是,为什么商业赋税在明朝的税收中,一直占比例不高呢?这和明朝的官员薪酬制度有关,低工资的现状迫使官员们必须积极想办法挣到更多的利益。

由于税收的多少会计入吏役的“业绩”收入,对于这些没有底薪的吏役而言,在积极征税同时,当然,更多的是谋自己的福利。勒索克扣只是家常便饭,而更多的是,对一些战略物资强行征税。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商业税的大部分都飞进了官员的口袋中,而国家却没有得到太多好处。

商户虽然受到了严重的“压制”,但是,走私经济与江南的丝织品贸易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沿河贸易,它们的蓬勃发展,则说明了:这些被官员“吸血”严重的区域,它们则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窍门”,那就是“联合官员”。这样,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商人的势力一日强过一日,后来,变成了官吏要依赖商人。

虽然,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也打压过商人的势力,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到了万历时期,商人不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还在朝廷中培养了自己的代言人。官和商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到了万历年间,整个朝廷可以说是“无官不商”了。

魏忠贤和东林党的冲突,实则是皇权与商人势力的斗争,因为,东林党主要成员的出身,大多为中小商人家庭。到了明朝后期,官商可以说是已经把控了朝廷。商人势力的渗透,不仅仅对官场有影响,其实是更多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某种层面上,这种影响可以看成是晚明生活方式腐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话说,明末的读书人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不男不女”。这里有个“段子”,来描述当时读书人崇尚“女装”的风气。举人李乐逛街,忽然眼前一片“红光”,仔细一看,居然是身着红衣、紫衣的一群读书人,他们正结伴去参加虎丘书会。李乐是正统读书人,为此一夜未眠,后来,便写下“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但是,像李乐这种信奉信仰的人太少了,他们无法扭转这个潮流。而商人则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强,慢慢就成了领导风潮的先驱者了。奢侈用品,也越来越多,不仅超过了日常用品,连一般的农民,都会买上一二件奢侈品,否则,会被人笑话“不随潮流”。

朱元璋大力发展交通,本是想“国富”,但是,却在无形中培育一个强大的群体。而这个群体的崛起,不仅让自己的力量,影响了社会的一些民风民俗,更是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朝政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