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削足适履的中国历史故事

削足适履,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条件生搬硬套。这成语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背后隐藏着两个深刻的历史典故,小编将为您细致解读。

【近义】生搬硬套、杀头便冠

【反义】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削足适履的第一则典故:

春秋时期,楚灵王亲率战车千乘,雄兵十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极为顺利。为了庆祝胜利,他派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并点齐十万大军继续进攻徐国。

然而,弃疾心思不端,一向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是蔡国的小小地方首脑。他手下有谋士朝吴,这位人精常常提议:“现在灵王远征在外国内必空虚,你何不趁机引兵回国,将灵王之子杀死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以后成为国君何难?”

弃疾听从了这建议,在国内引兵返楚杀死灵王之子,再立另一儿子为君。听到消息后的楚灵王在途中闻讯心寒,最终自尽。在国内的弃疾得知此事,便威逼新立之君自立为王,即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削足适履的第二则典故:

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言听计从。她提出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而晋献公竟然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申生杀害。此举虽完成,但骊姬仍感到不安,因为还有重耳和夷吾两兄弟对奚齐继承未来构成威胁。她建议杀掉这两人,但他们被一位正直的大臣发现逃离了国家。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道:“养而害所养,如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即父母因信任坏人使父子相残,就好比砍去脚指头以符合鞋形一样,是愚蠢至极。

活学活用:照搬外来做法,不顾本土环境,无异于“削足”,注定失败。

妙语点拨:淮南王刘安认为“削足适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改变环境让它符合我们,或是改变自己以匹配环境?事实上,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刻“抉择”,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找到那双完美如诗如画般契合我们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