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关于“与虎谋皮”这一成语,有着丰富的故事和寓意。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末期,鲁定公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一职,但为了这件事,他打算与卿大夫们商量。这一决定遭到了左丘明的反对,他认为孔子如果当了司寇,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力,因此他们不会同意。
左丘明以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情况:“国君呀,您要好好想一想!孔子如果当了司寇,掌握国家政权,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柄。既然这样,您与这些人商量能有什么结果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会添油加醋地说孔子的坏话,为他出任司寇设置障碍。”
这个故事中,“与虎谋皮”的意思是指跟所求之事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除了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这里讲的是一个人想要制作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所以去找狐狸商议,却遭到了拒绝;又想要制作祭祀用的羊肉,但也未能得到。
这种行为就像是在海中捞月或者水中捞月一样,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事情顺利进行,就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与虎谋皮”不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的描述,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需要谨慎地选择合作对象,以免陷入无效或甚至逆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