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乐不思蜀守望千古的坚韧之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而后主刘禅却显得喜悦无比。司马昭令蜀人扮演蜀乐,表演于前,这一幕让所有的蜀官都无法抑制泪水,而刘禅则嬉笑自若。在酒至半酣之时,司马昭向贾充提起:“人之常情,即使诸葛亮在世,也难以辅佐他久长久安;更不用说姜维了。”随即,他转而询问刘禅:“你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往往将这种忘却归属、沉浸于当下快乐而忽视过去或未来的情绪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的洛阳,当时魏军入侵蜀地,刘备的儿子和继承人 刘禅被迫投降,被送到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他每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费和僮婢百人作为赐予,以示对他的宽容。

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刘禅特意前往司马昭府上致谢。于是,在一个愉快的晚上,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酒席上,有歌舞助兴。当演奏到了来自蜀地的旋律时,那些曾经忠心耿耿追随过古代先人的士兵们,无不油然之间回忆起那片已失去的心乡,以及那份深重的情怀,每个人都面带泪水。但是,在这悲伤与忧郁中,有一人——即将成为历史上的“乐不思蜀”象征的人物——竟然没有一丝哽咽,只能眼中流露出一种麻木。

谷正,一位忠心老臣,对此感到十分遗憾,便私下里给出了一个建议:如果司马昭再次问及这一点,你就应该大声哭泣着回答说:“我从来没有一天没有想念那些先人的坟墓,它们远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了!”这样的话语能够触动司마昭的心弦,让他重新考虑是否可以允许他们返回自己的家园。而就在酒席接近尾声的时候,这个提议果然得到了验证。

酒至半酣之际, 司马昭又一次提出那个问题。这时候,由于紧张和恐惧,或许是因为对未来的一种无力感,使得原本准备好了答案,却突然变得欲哭无泪。然而,他还是尽量模仿谷正所教导他的话,但声音却颤抖起来,最终成了断断续续的声音,那种声音听起来似乎并非自己真正想要说的那样真实和自然。

当这番言论传到各位宾客耳边,他们几乎同时爆发出笑声,其中包括了甚至还没等听到完整句子的司马昭本人。不过,就在这一刻的一个瞬间,一切可能发生改变的事情似乎又消散了踪影,因为在场的大人们开始相信尽管有那么多证据表明这个皇帝其实一直都是如此痛苦,可就是不能再回到那个已经失去了的地方去了。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至今仍记住“乐不思”的故事,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娱乐来逃避现实,同时也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家园、家族以及身份认同的一种渴望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