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中国历史最全的书中的故事

蜀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司马昭设宴款待,以魏乐舞戏前奏,蜀官伤感,但刘禅却显得喜悦无比。司马昭令蜀人扮演蜀乐,蜀官们悲泣不止,而刘禅则自在欢笑。酒至半酣时,司马昭向贾充说:“人之常情到了如此地步,即便是诸葛孔明也难以辅助他长久安稳,更何况姜维?”接着,他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此间的快乐,不需思念蜀国。”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忘乎所以、心中无故土之想的典故。

当年魏军入侵川巷,刘禅被迫投降,被送往洛阳。他被封为安乐公,并赐予住宅和生活费,每月都有固定的用度和一百名僮婢侍候。出于对司马昭的感激之情,刘禅特意前往谢恩,因此司马昭便设宴款待,并通过歌舞活动增添欢愉。当他们演奏起了来自蜀地的乐曲,那些老臣们的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失去家园的深切哀伤,他们个个泪水盈眶。而劉釗卻保持着一种麻木不仁的情绪,只是嬉笑自若。

这让司馬昭感到好奇,便询问劉釗:“你是否怀念你的国家?”劉釗回答道:“这里面的快樂,我并不需要怀念我的國家。”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便趁机私下告诉他,如果 司馬昭再次提问,就应哭着回答说,“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的先人坟墓!”这样的话语能让 司馬昭释放 刘釗返回 蜀汉 的可能性。但当酒到了一半的时候,果然又轮到 司馬昭发问,这时候 刘釗赶忙模仿谷正的话说的样子想要流泪,但却欲哭无泪。

司馬昭和左右的大臣听後,都忍俊不能,对於這樣的一幕感到非常好奇。此事就这样传开了,让人们记住了“樂不思歟”的故事。这個傳說就這樣在三國時期洛陽形成,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是對於「樂」與「忘」的深刻解讀,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對於忠誠與背叛等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