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大地震不仅摧毁了土地,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知识和礼仪的人来说,儒学的传承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宋代士庶冠礼的概况,以及朱子如何影响并完善这一仪式。
北宋时期,司马光对《仪礼·士冠礼》进行了简化,并制定了一套新的冠礼仪式,这些规则被载入他的《书仪》之中。根据这些规定,男子在十二到二十岁之间,只要父母没有超出丧服期,就可以参加冠礼。为了适应当时的生活习俗,他还对三加之冠进行了变通:首先戴巾,再戴帽子,最终戴幞头。
朱子的《朱子家礼》继承了司马光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的范围缩短至十五到二十岁,并且强调了学识方面的要求:“如果孩子年满十五岁,有能力阅读《孝经》、《论语》,并略知礼义,那么他才可以参加冠礼,这样做最为合适。”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童子服装和相关器物:
(1)童子的衣着包括双紒四衫、勒帛、采履。双紒指的是两侧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是最常见的儿童发型之一。此外,还有“鹁角”发式,即留下前发及两侧头发,而其他部分剃去;还有“偏顶”和“鹁角”,分别指留在左侧或前部的一束头发。
穿着四衩衫非常方便活动,与不穿裘裳或帛襦袴相同。这类衣物通常叫做采衣,用缁布制成,上面饰以锦缘,一般用朱红色。一说童子衣服并不带腰带,但在襟边有带子用于束紧。
(2)初加阶段,男子会穿缁布冠、深衣、大带以及纳履。在宋代,人们喜欢用幅巾替代缁布冠。
(3)再加阶段,则需要穿皂衫、革带以及系鞋。帽子可以是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记载士大夫们喜欢用乌纱帽搭配皂罗衫、大带和黑鞋。而明代则使用白色的襕衫来取替皂衫。
(4)最后一阶段是三加,将幞头作为正式服装,不同官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不同的颜色和材质。公服通常由贮纱或纱罗绢制成,有棱角,可以展开每个脚部各长一尺二寸左右。而明代公服则多数具有摆尾,在后片上连接,然后通过系绳固定于左右两边。此外,所有参与者都会按照不同的身份佩戴不同的盛装,如主人身着深衣,而正宾与赞者则依据自己的身份选择相应的盛装形式展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