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童子服的盛衰与朝代兴衰紧密相连。从北宋到明代,我们可以看到童子的装扮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朱子作为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冠礼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的《朱子家礼》中,对于男子年满十五至二十岁,并能通晓《孝经》、《论语》,以及略知礼义之方,才可行冠礼,这种要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儿童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的内容简化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冠礼仪式,这些仪式被载入其著作《书仪》。根据这些规定,男子在父母无丧期间,可以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接受冠禮。他还根据当时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进行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对此做出了调整,在他的《朱子家礼·冠衣》中,将 crown 年限设为十五至二十岁,并且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人格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宋代童子的服饰:
(1)双紒四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绑两个发髻,也称总角,是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一般绘画上呈现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用红色锦带扎系。这叫“紒”。除了这种发型,还有一种叫“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只留下额前的几根头发下垂,再编织两侧头发成辫条下垂。
(2)初加:缁布顶盔,加深衣、大带、纳履
在这个阶段,他们穿的是缁布制成的小帽或幅巾作为顶盔,上身穿深衣,大带束腰,而脚上的鞋类是纳履。
(3)再加:帽子,加皂衫、革带、系鞋
他们使用的是纱帽或绉纱帽,上身换成了皂罗制品的大褂和革皮腰带,以及系鞋而非纳履。
(4)三加:幞头,加公服、革带、靴袜与笏板,或襕衫与靴袜。
最后,他们穿上了折上巾,也就是公服,小腿配备革皮靴袜,与一把笏板组合。而如果没有官职,则可能只穿襕衫和靴袜。此外,无论哪个阶段,都强调着男孩们应保持整洁和尊严,同时也体现出那个时代对孩子教育价值观念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