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纨足美人双紒四衫勒帛采履的奇遇

在古代的中国,儒学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对社会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子被誉为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朱子家礼》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士庶冠礼的情况,也为后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规范。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于男子冠礼有着详细规定。在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的内容加以简化,并制定了一套更加适合当时生活习俗的人们行走于世界之中的仪式。这一仪式主要载于其著作《书仪》中,其中规定男子从十二岁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长丧,可以进行冠礼。为了符合时代特点,他还对三加之冠进行了变通,即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子家礼》也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修订,将冠年的要求提高到十五至二十岁,并且提出了更高标准:“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在童子的服饰方面,他们穿着双紒四衫、勒帛、采履。这其中,“双紒”指的是左右两个发髻,或称“总角”,通常绘作左右两侧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而“四衩衫”则是一种便于活动的衣物,与童子的裘裳和帛襦袴不同,它们一般都是用缁布制成,有锦缘装饰。一说童子衣不带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供束,而明代则开始使用腰带。

接着,我们来看看男子从小到大的三个阶段:

(1)初加:缁布冠,上身穿深衣、大带、下身纳履。宋代喜欢以幅巾替换缁布冠。

(2)再加:帽子,上身穿皂衫、革带、下身系鞋。帽子可以是纱帽或绉纱帽。

(3)三加:幞头,上身穿公服或襕衫,大腿配革靴,小腿配靴,大腿可执笏。大众认为这段最显得正式和庄重,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人生轨迹。

这样的制度虽然具有很强的地位象征性,但同时也体现出封建社会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复杂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其特殊含义和意义,从根本上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于身份认同与阶层划分的一致追求。而这种传统文化遗产,对后世各朝历来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