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尽管这次变法仅持续了百余天,由于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阻挠,最终宣告失败,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1895年至1897年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纸杂志、学会与学堂,不断倡导维新思想。到了1898年,全國已設立三十三個變法學會、十七所新式學堂以及十九種報紙、雜誌,这些為了戊戌變法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清政府内部实际掌权者仍是慈禧太后,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只能算是“亲政”的虚名。他抱着变革国家强大的决心,但面对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他产生了图强改朝换代的心思。在这种背景下,康有为提出了《请明定国是疏》,请求改变旧制实行新政,并最终成功说服光绪颁布《定国是诏》。
随后的几十道新政诏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裁减冗员、设立京卿学士、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新式学校建设,以及废除科举制度等措施。但由于这些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它们很快遭遇阻碍和反对,最终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官员敷衍了事,使得绝大多数新政措施成为纸上谈兵,无一例外地收效甚微。这导致当时一些主张改革的人物的地位岌岌可危,即使身为一国之君的光绪皇帝也不得不面临严重威胁,有传言甚至指慈禧太后准备废掉他另立新的皇帝。
最终,在9月21日,“戊戌”事件爆发,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同时逮捕并处死许多维人的领导人物,如谭嗣同等六君子。而这些反动措施完全由慈禧太后操控,她重新掌握朝政,并且将所有曾经实施过的一切改革都予以取消,只保留了一所京师大学堂。这次失败的变法从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结束,用时仅短短103天,被人们永远铭记下来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