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衩勒帛采履体现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社会风尚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飾和禮器(1)童子服:雙紸四衫、勒帛、采履。雙紸,即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小男孩發型,一般繪畫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為是將發髻做成兩個環,上面用朱紅色錦絲扎系,這叫“紸”。兒童頭髮有多種樣式,有的是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那些下垂到額外的一部分頭髮編成辮狀下垂,這就叫“鹁角”。宋代還有童子的剃髮只留錢形狀在一邊,這就是所謂的“偏頂”;也有留在頂前的束以彩缯名為“鹁角”。

穿著四衩衫顯然這是一種便於活動且與童子的不裘裳也不帛襦袴相同。童子的衣物一般稱作采衣,用深色的布料製作,而裝飾上使用綠色的緞帶。一說童子衣並不需要腰帶,但是兩襟上會有一條帶子供緊束。但到了明朝則開始使用腰帶。

採履,在明朝時候已經改成了白鞋。

(2)初加:穿著深色的衣服、大領带和革靴。

宋朝時候喜歡把幅巾當作替代品來使用缁布頭套。

(3)再加:戴帽,用皂羅衣服、大革皮带和鞋襪。

帽子可以是麻質或棉質製成,也可以用細麻線纏起來形成一個圓形或者長方形狀態。

《宋史·舆服志》記載:“士大夫常喜愛用烏紗帽蓋住頭部,上身穿皂羅衣服,大領帶配上黑鞋。”

而到了明朝則開始改變這些習慣:

帽子は纱质或者绉纱质制作。

襕衫是一種唐代出現過的一種打底方式,因為當時布料有限,所以只能打開胸口和肩膀的地方,使得整體外觀看起來像被拖曳了一樣,因此被稱為「襕」。

明朝時代用的對襟衫或直領款式沒有圖片支持待考證解釋。

鞋上的系結可能與深衣搭配黑色皮靴一起佩戴。

(4)三加:幞頭,用公服、大革皮带和納靴、執笏。在一些情況下,如果父親無官職,那麼孩子們也會穿著公服並進行同樣的儀式。如果父親有官職,那麼他們就會穿著更正式的公服,並且會有一定的差異性。此外,如果小孩未滿五歲,他們不能參與這項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