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儒学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和礼节中。朱子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 儒家礼仪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在宋代,士庶冠礼是一种男子重要的生涯标志,其服饰与礼器都有严格的规定。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简化为一套完整的冠礼仪式,并编撰成《书仪》。根据这部著作,如果父母没有超过丧葬期限,男孩从十二岁到二十岁可以接受冠禮。他还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对三加之冠进行了改革: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的《朱子家礼》继承了司马光制定的主要仪节,但进一步完善了规矩,将男子接受冠禮年龄定为十五至二十岁,并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如果一个敦厚好古的人子,在他年满十五以上,有能力通读《孝经》、《论语》,并略知礼义之道,那么我们才给予他戴上头巾,这就是最美好的。”
在童子服装方面,《朱子家礼·冠 礼》的描述更详细:
(1)童子的发髻通常是双纽四衫,即两个发髻或两根环状发髻,用红色锦带扎系。这叫做“紒”。除了双纽还有鹁角,这是一种留前发及两侧发,而后剃去剩下的部分,前发下垂至额,而两侧则编成辫垂下。
(2)初级装扮包括缁布皇冠、深衣、大带以及纳履。而在宋代,大多数人喜欢用幅巾取代缁布皇冑。
(3)再进阶的是穿戴皂衫、革带及系鞋。大多数士大夫喜欢用乌纱帽或绉纱帽配以皂衫、大带及黑鞋。明代则使用襕衫,一种圆领且腰间有襞积的大衣。
(4)最后,是穿戴公服、革带、纳靴以及执笏,或襕衫。幞头又名折上巾,以漆或纱材料制成,与宋明公服相同,但显得更加棱角分明。此外,公服袖长回肘,每个袖口宽约1米2,也可见于宋朝与明朝之间。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儒家的教义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同历史地图集所描绘的一样,这些传统习俗如今仍然能够让我们窥见过往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一面,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让后人对过去有一番了解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