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衫勒帛采履穿越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饰与成人不同,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的发式和装束。在宋代,有双紒、四衫、勒帛、采履;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再加帽子、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大公服或襕衫、小靴及笏。这些装扮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中,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对传统文化和身份象征意义上的坚持与变化。

例如,在北宋时期,由于司马光对《儀禮·士冠禮》的簡化,大幅度减少了复杂繁琐的手续,使得男性的入世过程更加简便易行。而在朱熹的影响下,《朱氏家禮》进一步强调了教育作为进入成人世界的一项重要条件,即只有能够通晓经典并了解基本人伦道德的人才被认为适合进行这个转变。

这样的制度和风俗,对现代人来说,或许显得有些过分严格,但它们反映出一个时代对于家庭秩序和个人身份认同感的一种重视。在那个充满地动山摇的大环境里,这些传统也似乎成为了人们寻求稳定与安全的一种方式。这场历史上的巨大考验,让这些规则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