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童子服饰不仅体现了其身份和地位,更是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载体。《朱子家礼》中对童子服饰有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家庭对于儿童教育和仪表要求的严格。
(1)童子的衣衫如同初学儒术之人,简朴而不失文雅;勒帛则象征着未来学者所需积累的知识宝库;采履则像一名探险家踏上旅途,不断前行。在宋代,这些装扮被称为“双紒四衫”,其中双紒指的是两边各一个发髻,而四衫则是一种方便活动的衣物。这种服饰显然注重实用性,与当时对儿童剃发只留钱大的偏头风俗相呼应。
(2)初加巾,如同穿上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每一步都在准备成为男子汉的一生。宋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幅巾取代缁布冠,以示简约。
(3)再加帽,如同戴上皂衫、革带、系鞋,每件都是成人的标志。这时候,用乌纱做成帽子,或是绉纱制成,还配以皂罗衣服,是士大夫常见的一种打扮方式。而明朝,则开始使用襕衫,这种衣物虽然形态类似,但是在下摆处会有一块额外布料作为装饰。
(4)三加幞头,如同穿上公服、革带、纳靴以及执笏,每一环节都要达到完美。这时候,幞头成了最终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名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材料可选,在展开后每个角长达一尺二寸,是一种正式且庄严的装束。在宋朝时期,一身公服下摆也可能附带襕,从而展示出一种既正式又舒适的风格。而到了明朝,则有更加复杂的地摆设计,以及更为精细的小巧元素来增添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