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衫之于古代少年犹如地图之于探索者勒帛采履正如中国历史详细版中每一笔每一画记录着前人的足迹与智

《朱子家礼》中的冠服与礼器:从童子到成年男士的仪式变迁

在中国古代,冠礼不仅是男子成年的重要仪式,也是社会地位和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宋代士庶冠礼概况显示了这一时期对于儿童至青年男性的衣着要求及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过程。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的内容简化,并制定了详细的冠礼仪式,这些规定载于其著作《书仪》中。根据这些规定,男子在父母无丧或已完丧后,从十二岁开始可以进行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的过渡性服饰更换。这一制度对当时生活习俗进行了适应,如将三加之冠中的幞头由原来的巾、帽、幞头顺序调整为巾、帽、幞头,以便更符合实际情况。

到了明代,《朱子家礼》则沿用了司马光之前的基本规矩,但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因素。在这个版本中,男子要在十五岁以上能通晓《孝经》、《论语》,并且有所了解于禮义方,然后才能接受正式的冠礼。这意味着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评估一个青年是否准备好接受成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下是从童子到成年男士各个阶段所需穿戴和装备的情况:

童子服:双紒四衫(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双丫髻,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或者做成两个环,用朱红色锦绦扎系。

除此之外,还有鹁角发式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还有偏顶留钱大,左侧,或称“鹁角”。

四衩衫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相同。

采衣一般用缁布,为锦缘,而锦一般用朱红色。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两襟有带子系束。

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缑布上有一种叫做“深”的衣服,大带表示权力与身份,同时纳履作为整体装扮的一部分。

再加:帽子+皂衫、革带、新鞋

帽子的材质通常为纱或绉纱,有乌纱制作者使用,或皂罗制成。

皂罗直裰类似现代的大褂,而明朝则采用襕衫,这是一种唐朝出现的款式,以当时通裁形式制作,由于古代布幅较窄,所以前后正中皆有缝合线,有缘或装饰线;圆领也是常见特征。宋史上说襕衫多白细布腰间有襞积,而明朝则可能使用对襟或直领样式未图证待考。此外还可能配套黑色的鞋类——黑履。

三加:幞头+公服/革带/靴/笏

或者若父无官,则可穿襕衫并纳靴。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是宋明公服同样的材料和设计,用贮纱或纱罗绢制成,袖长回肘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间段,对男性从小孩到青少年再到成人阶段所需要遵循的着装规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简单实用的孩子服饰转变为更加复杂、高雅且包含更多文化意义内容的心理标志。在每个阶段,都反映出社会对个人行为准则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期待的一致性追求,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对这种角色期待本身也产生了一定的调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