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则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之际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注重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即“天人合一”观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上下,然后礼仪可得而知。”天地、万物以及以礼仪为行为规范的人群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天则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宰、本源。《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道也”,即是“道”,言语之间充满了深邃含义。
孟子更以简练的话语概括了“心”的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本也;知其本,则知彼矣。”(《孟子・复命》)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能够达到极致去思考问题,就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本质,以及他人的本质,从而理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先秦道家同样提倡“心”的概念。在道家的理论中,“道”是一切存在最根本的事实,它不仅包括宇宙,也包含于每个生命的心灵。老子的教导如同河水一般流淌,无始无终,他说:“道生仁,一生二,一生三,三生万象。”(《老子・第六十章)。“仁”、“德”,乃至于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此法,这就是所谓的大自然中的秩序和规律。
庄子的哲学进一步扩展了对宇宙的一种视角。他认为,不论是大树还是小草,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小世界。(《庄子·齐 物论》)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关于如何使人类按照自然界来生活,同时又保持人类独有的智慧。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理"或"自然法则" 的普遍原则。这意味着所有事物都遵循某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超越了具体的事务,并且这些原则构成了整个宇宙秩序的一个整体系统。
王守仁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富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构建了一套全面的哲学体系,以良知作为核心内容。这套心学体系虽然非常完整但它基本点只有一点,那就是四个无:没有外部世界,没有外部事件,没有外部逻辑,没有外部知识。但良知却既是我内在精神活动,又是我内在品质,在这里,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都汇聚成为了一个单元。在这里,我及整个世界中的任何事任何对象以及关于这些事对象的问题都融入到了我的良知中。我将把这个过程称作一种自觉意识或者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