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族文化历史的发展深刻体现在他们与美丽的伊落瓦底江的关系上,这条河流是缅甸第一大河,长达2170公里,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国家,是缅族文化和缅甸文化的摇篮。勤劳勇敢的缅族人民在这片肥沃土地上生活了无数代,他们以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节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并在骠族和孟族文化基础上建立起了繁荣昌盛的缅族文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缅甸文化。
作为最大的民族,占据着总人口71.5%,约有3318万人(1997年统计),主要居住在伊落瓦底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即人们称之为“本部”。这里不仅是他们经济、教育、艺术等方面发展的地方,也是其他民族受影响较多的地方。他们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技术先进,同时也种植棉花、花生、豆类及芝麻等作物。
至于文学方面,缅族是在蒲甘碑文中开始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包含佛事、宫廷和爱情三个主要主题,以诗歌形式表现。这一时期由僧侣们主导,最著名的是信摩诃蒂拉温达,被誉为诗圣,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现代其他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寺庙教育始于蒲甘王朝时期,由首领阿奴律陀王建立。在这个制度下,寺庙充当学校,僧侣担任老师,而佛经则作为课本,小沙弥则学习佛教知识以及世俗知识,无论贫富都能免费接受教育,这对于推广佛教和普及知识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群中包括许多文学家,如剧作者和诗人,他们都是通过这种传统方式培养起来的人才。尽管随着英国殖民统治,这一古老传统逐渐衰弱,但到了1992年10月,当局决定恢复这一制度,让它迎来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