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忠臣,这是今天历史故事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欢迎关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国家灭亡,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下,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为皇帝,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抵抗了瓦剌的侵扰,但随后瓦剌释放了朱祁镇引发“夺门之变”,最终导致于谦被杀。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于谦当初选择扶立朱见深而非朱祁钰作为皇帝会怎样?至少在这次事件中,若是如此,那么可能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内乱。
一、当时已经监国的人选。朱祁镇北伐前就安排让朱祁钰监国,所以即便于谦扶立另一个儿子,也难以确定如何处理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归属。如果此举不顾已成事实,让原来的监国者失去职位,他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变故?
二、害怕遭人议论。在这样做的话,一方面由孙太后监国实际上意味着大权将落入于谦手中,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与其他朝臣保持良好关系,以免因为过分集中权力引起反对。这与其坚持清白,不愿意成为受人议论的人格魅力的冲突。
三、担心屈从瓦剌要求。由于孙太后答应让她的亲生儿子登基,她自然更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孩子,如果要她来主政,她虽然没有政治经验但有话语权,这对于避免外交压力显得重要。
四、考虑到礼制。在古代社会,“孝”是一种首要道德标准,而家庭成员间关系如父子或兄弟相互之间不存在“孝”的问题,只存在“悌”的问题(兄长对待弟弟)。因此,对比两个选择来说,当时情形下采用第二个方案更加符合礼制规则,使得明朝在面临外部威胁时能够保持更多主动性。
五、未料到未来发展。尽管于谦认为皇位已经确定,但他无法预知未来所有的事情,比如说最终情况发生,即使他预见到了也很难改变结果,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命运所决定的。这就是历史为什么充满无数变数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