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剧反复探究明朝夺门之变背后的隐秘

于谦,明朝忠臣,这是今天历史故事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故事,欢迎关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国家灭亡,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下,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为皇帝,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抵抗了瓦剌的侵扰,但随后瓦剌释放了朱祁镇引发“夺门之变”,最终导致于谦被杀。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于谦当初选择扶立朱见深而非朱祁钰作为皇帝会怎样?至少在这次事件中,若是如此,那么可能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内乱。

一、当时已经监国的人物。朱祁镇北伐前就安排让朱祁钰监国,所以即便于谦扶立另一个儿子,也难以不牵涉到权力斗争和政治波动。

二、避免议论和权力的操控。如果由孙太后监国,由于女流之辈掌控朝政,她无法有效决策,大事小情都需依赖于谦指挥,使得其成为实际上的权臣,被人议论。而且这样做并符合与众不同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更倾向保持清白,不愿意被人诟病。

三、怕屈从外敌要求。虽然孙太后答应让朱祁钰登基,但她话语有限,一旦面对外敌威胁,如要救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即使话语大,可也难逃束手无策。

四、适合礼教原则。在礼治社会里,“孝”至上,而若由嫡长子(如见深)继位,则将陷入孝道难题,无疑增加内忧外患;而兄弟关系相较更易处理,没有涉及重大伦理困境。

五、未料到新情况发生。尽管在瓦剌提出放回条件时,已有协议但未料到之后事情发展至此,最终造成背离预期结果,是历史不可预测性的一部分。此种考量超乎常人的先知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