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4年,刘备以举国之兵力进军汉中,曹操亲提大军前来对抗,最终刘备胜出,夺取了汉中郡,随后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深知汉中的重要性,因此说“当得重将以镇汉川”。汉中对蜀汉到底有多重要?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杨洪曾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也即是说,要是汉中落入了曹操的手中,那么将会威胁到蜀国的生死存亡。这就是为什么早前曹操平定张鲁,攻破汉中时,出现了“蜀人震恐”的情景。
对于刘备来说,得到汉中不仅能保证益州的安全,更能以此作为北伐的根据地。可以说,汉中的在蜀国的地位不亚于荆州。那么占据汉中后,镇守大将的人选将是蜀汉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知道刘备最信赖的大将是关羽,但此时的关羽正负责荆州的防务,自然不能把他调来镇守。
既然排除了关羽,那么最有可能的自然就是张飞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镇守汉中大将非张飞莫属的时候。刘备的决定让蜀汉百官出乎意料,张飞落选,而魏延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要知道此前魏延只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牙门将军,如今却被任命为与关羽同等地位独立镇守一方的大将,足以看出刘备对魏延的信任,以及魏延卓越的军事才能。
随后,刘备在为魏延举办的受封大会上,刘备问魏延:“如今把镇守汉中的重任交托给你,你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带领举国之兵来犯,我替大王抵抗他们;如果是副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我就替大王吞并他们。《三国志》原文这样记载: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这番话一说完,上至刘备,下至蜀汉百官无不称赞魏延英勇。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三国志》记载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十余年间,曹魏屡次举兵来犯,但都被魏延击退无功而返。足以看出,魏延并非口出狂言,而是确有其才!
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时,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就拿汉中来说,魏延镇守期间,曹魏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蜀汉的防区,随后接替魏延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的战略部署,同样击退了曹爽的十万大军。
可是到了诸葛亮的人姜维来接手汉中时,他却完全摒弃魏延的既定方针,自以为是的放弃汉中外围据,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姜维的这次决策上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魏延和姜维的军事才能,究竟孰优孰劣高下立判。这也反映出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远远比不上刘备。
诸葛亮虽说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并不意味着他所有方面都很出色。实际上他身上的缺陷不少,比如过于贪恋权位,把个人偏见带入工作等。在关羽、张飞等人相继死后,蜀国只剩下魏延唯一一名大将,可是诸葛亮却始终压制他,不让他担当重任。为何诸葛亮这么做呢?难不成他是真没看出魏延的才能吗?
当然不是,相反正是因为看出来魏延才干的厉害之处,所以诸葛亮才不敢让魏延单独统帅一支军队。诸葛亮是一个贪婪权位的人,当刘备死后,他就独揽了蜀国的军政大权。魏延可以建功立业,但是必须要在他的掌控指挥之下才行。当魏延提议带兵奇袭曹魏,若是同意,那就等于让魏延单独带领一支队伍作战,要是成功了这显然会抢夺了诸葛亮的战功,如此一来,魏延将很可能会威胁到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而诸葛亮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延的提议一直被否决的原因。
当然还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局限性,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如小说中所写的那般神奇,其实他擅长的是内政,而非行军打仗。这就是刘备托孤时,把蜀国的军事交托给李严而非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保守谨慎的性格,用在内政上面确实是一个极大的优点。可是对于军事方面却不见得,一昧的保守谨慎有时候会错失良机。就如屡屡不采用魏延所提倡的子午谷奇袭,便直接导致了数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
诸葛亮临死前,仍不忘压制魏延。他没有让最有将才的魏延掌兵,而是让名不正言不顺的杨仪统帅全军。就当杨仪下令撤军的时候,魏延认为伐魏乃蜀汉举国上下的大事,不能因诸葛亮一人身死,便将兵临渭水、逼近长安的十万大军撤回,而弃北伐之大业。
杨仪自然不会理会魏延的诉求,便诬告魏延想反叛而让马岱诛杀他。斩下魏延的首级后,杨仪还不忘对其羞辱一番,脚踩着他的脑袋,嘲笑说:“庸奴,复能作恶不?”就这样,一代名将魏延身首异处,悲惨的死去了。
这对于原本就人才凋零的蜀汉来说,可谓更加的雪上加霜。可以说,魏延一死,蜀国真就再无大将了!以至于最后连年迈的廖化都不得不派上阵去,如此这般的蜀国,怎能不走向衰败灭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