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津戏曲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在全国戏曲界也是声望颇高的名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就在编剧、导演和史论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绩。1979年,他担任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在短短一段时间里,相继出版了《京剧艺术讲话》、《京剧知识手册》、《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史资料书举要》(与其兄吴小如合著)等近10部著作;主编了深受读者欢迎的《京剧知识词典》;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有关戏曲的大量学术文章。
他在导演方面也是勇于探索的实践者。早在1954年,他为著名评剧演员鲜灵霞导演由何迟重新改编的《杜十娘》。他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导演方法,引导鲜灵霞朝着一切艺术手段都要服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的性格化表演方向迈进。鲜灵霞凭着《杜十娘》这台戏,荣获第一届天津戲曲汇演一等演员奖。按照他的严格要求改造的旧唱腔也获得了唱腔音乐奖,从而坚定了戏曲艺人服从导 演规范信心,为旧剧改造树立了典范。他还担任过京剧三团新编剧目《清宫秘史》的导演,获天津市首届戲曲新劇目汇展优秀導연獎。
他1979年担任戲劇科研部门领导职务后,便急不可待地尝试争取和培养觀眾工作。從1983年春到1984年秋,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不間斷地開辦戲曲知識講座,吸引了各地的大量聽眾。那時候,有6名自稱小戲迷的小學生在來信中說:“都說年輕人不愛京劇。不過,不是我們不熱愛,只是看不懂。你們聽後特別開竅,我們現在都喜歡看戲。”煙台、秦皇島的地方政府還派員到天津邀請你去當地為戲曲愛好者們講授戲曲知識。
1984年以後,你在天津電視台連續主持了一百多期《藝術之花》專題節目。那段時間,你經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時直到午夜才休息。那幾年的你,在街上散步,在商場購物,在劇院裡觀賞表現,那些被認出你的群眾就會圍住你向你討教話題,你用辛勤勞動培養了一大批戲曲鵠友。
20世紀80年代南開大學為外國留學生舉辦一年一度暑假漢語短訓班,每期都邀請你去講授中國舞蹈課程,課後還帶領學員們走進舞蹈廳觀摩表現。一位美國學生的回憶錄後,被發給州立電視台播放,這讓當地觀眾對這個藝術形式產生濃厚興趣。你也沒有放棄把這種文化普及到海外,一篇關於北京郊區傳統村落變遷的情景寫作發布於歐洲華裔協會所主辦的一本書籍中,這篇文章獲得海外學術界和舞蹈愛好者的高度評價。
最後,我以疲憊之躯領導編纂了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音樂與歌詞作品集,並且繼續致力於推廣這門古老而神奇的事業。我雖然身體每況愈下,但依然對此充滿熱情,就算我不能再參與社會活動,也始終保持關注我的創意世界。而一些熱衷於藝術的人士以及報紙、電視臺和電臺記者,也經常來訪或聯繫我,以求獲取更多有關我的見解或故事分享。我對他們表示感謝,因為他們是我生活中的光明希望,是我創作靈感源泉之一,也是我最親密的人之一。但即使如此,我仍舊渴望能夠找到更多機會將這份激情傳達出去,使它成為永恒的地平線,而不是沉淪無聞的地平線上的孤獨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