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宾探索京剧史论与中国戏曲故事连环画的魅力

他是天津戏曲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在全国戏曲界也是声望颇高的名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就在编剧、导演和史论研究方面取得骄人成绩。1979年,他担任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在短短一段时间里,相继出版了《京剧艺术讲话》、《京剧知识手册》、《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史资料书举要》(与其兄吴小如合著)等近10部著作;主编了深受读者欢迎的《京剧知识词典》;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有关戏曲的大量学术文章。

他在导演方面也是勇于探索的实践者。早在1954年,他为著名评剧演员鲜灵霞导演由何迟重新改编的《杜十娘》。他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导演方法,引导鲜灵霞朝着一切艺术手段都要服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的性格化表演方向迈进。鲜灵霞凭着《杜十娘》这台戏,荣获第一届天津戏曲汇演一等演员奖。按照他的严格要求改造的旧唱腔也获得了唱腔音乐奖,从而坚定了戲曲藝人的服從導 演規範信心,为旧劇改造树立了典范。他还担任过京剧三团新编剧目《清宫秘史》的导演,获天津市首届戲曲新劇目汇演的优秀导 演奖。

自1979年担任戲劇科研部门领导职务后,便急不可待地尝试争取和培养觀眾 的工作。他从1983年春到1984年秋,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不间断地开办戲曲知识讲座,吸引了各地的大量听众。当时,有6名自称小戲迷的小学生在来信中说:“都说年轻人不爱看京剧。不是一些我们不热爱,只是不懂得欣赏。如果没有吴老师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理解那些美妙的事物。”烟台、秦皇岛的地方政府还派人邀请他去当地为人们讲授戲曲知识。

随后,他在天津电视台连续主持50多期《戏曲之花》的专题节目。那段时间里,每晚忙碌至午夜。而且,不管是在街头散步还是商场购物,或是在观摩各类舞蹈秀时,都常被认出并向他讨教。他用辛勤劳动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学习戏 曲的人们。

80年代末,一些留学生参加南开大学每年的暑假汉语短训班时,每次都会有机会亲眼见识传统舞蹈,并且会有人带他们参观北京最著名的地标——故宫,而这些经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难忘的一课。这位老教授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即便身处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所扮角色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海外华裔学子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这对于增强两岸及国际社会之间的情谊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他也通过撰写文章分享自己的智慧,如曾在欧洲华人学会主办的一份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话题,这篇文章受到国际学术界以及广泛范围内各种背景的人士高度评价,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之魅力和它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即便身体日渐衰弱,但仍然以坚定的决心继续参与相关活动直至最后一个项目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健康问题较差,所以很少能够公开露面。但即使如此,无数追随者依然不断前来拜访或致函咨询,以此作为一种精神支持,同时也是为了向这个传奇人物表示敬意。而有些记者或编辑则经常访问他的家园,与他交流思想,对他的见解进行记录,这些记录最终成为历史文献,让未来的世代可以知道这个时代的一个伟大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创作和贡献出来的一切成就。

站长统计